由于中國冷鏈物流的起步較晚,目前占比物流總收入僅為3%。雖然有著巨大的需求,但中國的綜合冷鏈流通率僅約30%,相較于歐美發達國家,這一比率則為95%以上,差距巨大。同時,冷鏈過程中的斷鏈,即運輸過程中冷藏中斷的比率也接近50%,歐美國家則控制在5%以下。這些所帶來的直接結果就是流通損耗率過大,高可達近30%。
除了運輸和配送,冷鏈物流主要環節按順序還包括預冷處理、冷鏈加工、冷鏈儲存及冷鏈銷售。而導致中國冷鏈發展落后的原因除了起步較晚外,主要還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恒溫技術要求高
冷鏈物流的核心不完全是“冷”,而是“恒溫”——不同的產品需要不同的保存溫度:如速凍食品、凍肉品、冰淇淋等需要冷凍運輸(-30℃~-18℃),水果、蔬菜、飲料、鮮奶制品等需要冷藏運輸(凍結點~10℃),某些醫藥品也需要恒溫運輸(2℃~8℃)。多溫層就是一個難題,同時,不同環節間的銜接也需要進行溫度控制。
?。?)基礎設施缺乏
冷鏈物流的基礎設施主要有冷庫、冷藏車、保溫盒、超市的冷藏陳列柜等,涵蓋了倉儲、運輸、配送、零售等各個環節。
造成上文所說的“斷鏈”現象的發生主要原因是中國冷庫分布的不均衡。雖然中國冷庫總容積僅次于美國和印度,但人均冷庫容積不到發達國家的的一半。但是,單華東區域的冷庫保有量占比就接近50%,人均甚至超過了日本。這就使得西部地區主要果蔬產地的冷庫資源缺乏,導致斷鏈的發生,中國的預冷保鮮率還不足歐美國家的一半。
另外,有些企業為節約成本,在干線運輸中關閉冷機的現象也加劇了斷鏈現象的發生,這也對監控系統提出了要求。目前順豐和京東已能實現部分全程溫度監控。
除了冷庫的問題,人均冷藏及保溫車的保有量也遠低于發達國家,車庫匹配度即一個倉庫配備的運輸車輛也只有發達國家的一半甚至更低,這又反過來降低了冷庫的效率。目前主要的車輛生產商有北汽福田,安徽江淮等。
(3)行業集中度低
中國冷鏈物流百強企業包括希杰榮慶,順豐速運等。行業的分散導致了成本無法降低,規則無法建立,監控困難以及區域性太強,導致發展不均。但隨著資本的大量進入,如京東、萬科、新希望等紛紛布局冷鏈物流網絡,將加快冷鏈行業的整合。
?。?)政策缺失
雖然中國對冷鏈物流追溯管理、冷藏車、企業能力評估和低溫倉儲等均制定了國標,但除冷藏車安全要求是強制國標外,其余均為推薦國標。在目前冷鏈行業魚龍混雜的競爭格局下標準很難落地。而中冷聯盟等冷鏈行業自治協會尚不成熟,難以發揮強有力的行業自律效力。